台灣工黨

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台灣選擇

一、 前言

台灣從廿一世紀初開始,內部因為民進黨當政陷入藍綠對立,再加上民進黨及陳水扁走政治偏鋒,試圖遂行所謂「台灣獨立」,因此民進黨當政八年時間,台灣當局基本忽略了台灣應如何應變世界經濟、科技、政治等的急遽變化,導致無法銜接世界政經情勢的發展。
眾人皆知,廿一世紀的到來,國際專家學者的共同結論,這個新世紀就是「知識經濟時代」,這個時代,誰掌握的資訊多,誰會利用資訊來豐富和創新產業,誰就容易取得領先地位。更因為人類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,也因為第三產業,服務業必須質變,因為文化創意的產業,更成為新一輪的產業。
一九九○年代,個人電腦開始普及,讓廿一世紀的發達國家,建構了網路世界;各種軟硬體的推陳出新,讓世界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;更因「雲端」處理出現,資訊囤積和運用得心應手。所謂「大數據」的應用,更讓先進國家掌握了點點滴滴的資訊。世界彼此距離越來越短,人際關係卻越來越疏遠,貧富差距則越拉越嚴重。世界彼此之間的衝突,正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。
國際的政治情勢也在迅速變化,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。習近平上台後,主動積極的外交策略,凸顯了中國的重要性。太平洋可以容下兩個大國的說法,合情合理。正因為廿世紀的美國獨霸時代,變成了廿一世紀大國必須協商的鼎立時代,美國和日本仍然不習慣這種變化,才有所謂的美國的「重返亞洲」以及日本的「周邊有事」。我們亦看得到,今天世界已變成美國、俄羅斯、中國大陸、以德法為中心的歐盟等多元世界。
總之,整個世界在變化,彼此呈現的是競爭和合作的關係。在政治上,更必須依賴經濟實力以及與世界各國有無互通的能力,來論斷國家的強弱或富貧。因此廿一世紀開始整合的區域經濟合作,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,因為中國大陸的參加,更為完整。持續而來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(APEC),東協經濟共同體(ASEAN),以及不斷擴充的歐盟。這些區域經濟的成立和形成,這樣的發展似乎仍然不夠。因此,區域內的成員國,又與區域外的國家或經濟實體簽訂各種自由貿易協定(FTA)。大家的目的,就是為了更活絡自己的經貿,增加自己國民收入和經濟發展機會。
台灣在這一波上的國際經濟互動潮流,好像成為了旁觀者,眼看就要成為缺席者。當然,台灣沒有參加這類經濟體的競合,對自己是不利的,但卻又必須謹慎以對。台灣更大的問題在於內部政治情勢的對立,以及政府欠缺強有力的主導,讓一些理應通過的法律條文,遲遲不動。因此,造成台灣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孤兒,台灣必須自己負起責任。
總的來看,現在擺在台灣眼前的兩個新區域經濟組織,一個是從集體經濟考量的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」(RCEP),一個是從美國利益考量的「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」(TPP)。此外,就是中國大陸已拍板的「一帶一路」發展戰略。台灣將如何把自己推上這個大區域經濟的圈圈內,確實是要用心用力。否則在這個競合的世界經濟舞台,台灣是有可能成為旁觀者。

二、 台灣的機會

中國大陸的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外交部、商務部等,於今年三月廿八日聯合發布了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廿一世紀海上絲路願景與行動》,在文中指出:
「2013年9月和10月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,先後提出共建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和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(以下簡稱“一帶一路”)的重大倡議,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2013年中國—東盟博覽會時強調,鋪就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,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。加快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有利於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,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,促進世界和平發展,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。
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,要堅持共商、共建、共用原則,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。為推進實施“一帶一路”重大倡議,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,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繫更加緊密,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,中國政府特制定並發布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》。
“一帶一路”貫穿亞歐非大陸,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,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,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。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、俄羅斯至歐洲(波羅的海);中國經中亞、西亞至波斯灣、地中海;中國至東南亞、南亞、印度洋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,延伸至歐洲;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。
當前,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。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,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,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。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,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,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,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。」
關於台灣和「一帶一路」的關係,文中指出:
「沿海和港澳臺地區。利用長三角、珠三角、海峽西岸、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、經濟實力強、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,加快推進中國(上海)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,支援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。充分發揮深圳前海、廣州南沙、珠海橫琴、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,深化與港澳臺合作,打造粵港澳大灣區。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、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,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。加強上海、天津、寧波-舟山、廣州、深圳、湛江、汕頭、青島、煙臺、大連、福州、廈門、泉州、海口、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,強化上海、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。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,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,加大科技創新力度,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,成為“一帶一路”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。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、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,積極參與和助力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。為臺灣地區參與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作出妥善安排。」
這篇經國務院授權,三部委聯合發布推動共建「一帶一路」的願景與行動,在結論中指出:
「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是中國的倡議,也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願望。站在新的起點上,中國願與沿線國家一道,以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為契機,平等協商,兼顧各方利益,反映各方訴求,攜手推動更大範圍、更高水準、更深層次的大開放、大交流、大融合。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是開放的、包容的,歡迎世界各國和國際、地區組織積極參與。
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的途徑是以目標協調、政策溝通為主,不刻意追求一致性,可高度靈活,富有彈性,是多元開放的合作進程。中國願與沿線國家一道,不斷充實完善“一帶一路”的合作內容和方式,共同制定時間表、路線圖,積極對接沿線國家發展和區域合作規劃。
中國願與沿線國家一道,在既有雙多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框架下,通過合作研究、論壇展會、人員培訓、交流訪問等多種形式,促進沿線國家對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內涵、目標、任務等方面的進一步理解和認同。
中國願與沿線國家一道,穩步推進示範項目建設,共同確定一批能夠照顧雙多邊利益的專案,對各方認可、條件成熟的專案抓緊啟動實施,爭取早日開花結果。」
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(RCEP)是東盟國家提出的:
「並以東盟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,是成員國間相互開放市場、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。RCEP主要成員國計劃包括與東盟已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,即中國、日本、南韓、澳大利亞、紐西蘭、印度。東盟10國與這6個國家分別簽署了5份自由協定,其中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共同與東盟簽署的一份自貿協定。組建RCEP目前計劃是這16個國家,東亞峰會另外兩個成員國(美國、俄羅斯)因現沒有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關係,所以不在RCEP成員國計劃範圍之內。東盟計劃待16個國家將RCEP建到一定程度後,再商談美國、俄羅斯加入事宜。
RCEP的目標是消除內部貿易壁壘、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、擴大服務貿易,還將涉及知識產權保護、競爭政策等多領域,自由化程度將高於東盟與這6個國家已經達成的自貿協議。RCEP擁有占世界總人口約一半的人口,生產總值占全球年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。」
RCEP的成立,有它特殊的原因。
東盟十國強調自己的「中心地位」,它不願成為中國與日本,甚至美國的次級經濟殖民地位。東盟十國了解自己都是小國的脆弱性,所以要通過「大國平衡」來取得主導地位。
RCEP是有它的特點:
「首先來自於RCEP的現實可能性。RCEP也是旨在建立一個“現代的、高質量的”,但又是“門檻”適中更具可行性的自貿區談判,同時,RCEP將對部分經濟落後的東盟成員國區別對待,實行特殊政策。
第二,開放性。啟動RCEP談判並不意味著要用RCEP取代現存的各個自貿區,與此同時RCEP堅持開放合作原則,歡迎10+6以外其他國家參與,為其他國家加入RCEP預留了空間。
第三,東盟主導。RCEP不僅是一個貿易協定,同時也是東盟加強與重要的鄰近國家戰略伙伴關係的框架,各參與國,特別是本地區的大國在實施其政治經濟戰略的同時,能否充分考慮到對東盟主導性的充分尊重是RCEP成敗的關鍵。」
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(Trans-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),簡稱TPP,前身是由新加坡、汶萊、智利、紐西蘭等四國,在二○○五年共同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(TPSEP),亦即TPP的前身。
「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嚴重的衝擊。出於應對金融危機和美國戰略重心轉移的需要,加上美國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基本結束,奧巴馬政府將TPSEP作為美國介入並主導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杠桿,於2008年11月正式宣佈加入TPSEP。在美國的主導下,2009年底TPSEP被更名為TPP。這一時期,除美國以外,越南、秘魯、澳大利亞、馬來西亞、加拿大、墨西哥、日本等國相繼加入談判,從而使TPP成員國範圍由最初的4國(P4)迅速擴大到目前的12國(P12)。
這12國占全球GDP的38%,占全球出口的24%。2015年9月30日至10月5日,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(Trans-PacificPartnership,TPP)部長級閉門談判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,美國、日本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等12國最終達成基本協議,TPP取得實質性進展。」
TPP的特點是,目前十二個成員國,彼此之間的經濟實力,存在極大的落差,同時彼此在地理、人口、政治、宗教信仰等,也存在差異性和複雜性。TPP因為美國的主導,呈現了自由貿易理念及其國家戰略利益的訴求。特別是配合美國「重返亞洲」,制約中國大陸的戰略目標。

三、 台灣的選擇

我們從客觀資訊的了解,RCEP和TPP這兩個跨大洋的區域經濟組織,都在今年十二月底前要完成談判。台灣到目前為止,TPP連門檻都沒看到,更別說敲門。
台灣最理想的狀態,當然是RCEP和TPP都能進入。最近台灣有財經高官非正式表示,如果加入TPP,RCEP不參加也沒關係。他的這番話是有一定道理。從客觀來看,TPP的十二個成員國,就有RCEP的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汶萊等四個東盟十國的國家。因此,只要TPP加入,RCEP參不參加,好像問題就不是那麼大,台灣也自以為是美國的同一陣線,因此好像是比較容易加入。
事實上,正因為美國主導,美國經常把自己國家利益擺在前面,特別是農產品,TPP的每一個國家都沒有辦法抵抗美國農業大軍的入侵。這件事不弄清楚,都會造成當事國內部的政治和社會問題。例如日本加入TPP,糧食自供率可能從百分之四十,降至百分之十三,農業人口可能減少三百五十萬人。台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,美國豬肉進入台灣,可能呈現更大的農村問題。
至於RCEP的參加,大多數人都持這樣的看法,只要中國大陸願意拉台灣一把,台灣輕而易舉就能進入。當然,中國大陸不是RCEP的主導者,中國大陸也不知如何面對「主權國」和「非主權國」的困擾。似乎也是這樣,台灣參加RCEP就因此拖下來了。客觀來說,台灣已經與新加坡簽了FTA,因此台灣是有可能依循新加坡的條件進入東盟十國。然而,廣達五百萬平方公里的東盟十國,台灣產品若都從新加坡進入,似乎也不客觀。當然,台灣多年來在東盟十國的投資已累積超過七百億美金,在這個地區的經貿實力似乎和台灣也有一定的串接能力。然而,在如此薄利競爭環境下,就是百分之五的關稅也是個不容小覷的負擔。因此,台灣參加RCEP確實也有其必要性。
大陸倡導的「一帶一路」,到目前為止,也只是政策性的宣示,架構的拍板,具體可行的方案,仍然未見。至於眾人所知的配套方案,以中國為主導的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」已在今年四月十五日,確定共有五十七個意向創始會員國,今年底要簽署生效,資金為一千億美金。台灣是沒有機會在第一波參加為創始國,只有等章程出來再說,也許台灣也不參加了。
中國大陸在二○一四年十一月正式成立了四百億美金的「絲路基金」,加強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國家的合作。先期是用在大陸相關省分的基礎建設,此外文化、旅遊、貿易等,也是重點。
總的來看,「一帶一路」,台灣似乎沒有具體的切入點。大陸自主成立的「絲路基金」,台商似乎可以在「一帶一路」有關的省市港口,獲得資金奧援及參與文化、旅遊、貿易的再投資機會。

四、 大陸的主觀意識決定兩岸關係的變化

兩岸關係從大陸執行改革開放迄今,也經過了近十年的時間,基本上,也和北京政府領導人的更迭,展現不同的關係。
鄧小平時代,展現兩岸關係的包容和理解,這和鄧小平曾經從國共合作、分裂、鬥爭的經驗有關。
江澤民和朱鎔基時代,展現兩岸關係的認知落差和蠻橫。這可能是江朱體制,忙於應付國際壓力和內部改革。因此,才有一九九六年的台海飛彈危機和對台灣的口頭恫嚇。兩岸從民族感情的融合,走向彼此存在戒心和更多的誤解。是這個時期的特色。
胡錦濤和溫家寶時代,展現了大陸對台灣的認知和諒解,因此,在國民黨失去執政權之際,毅然決然,擁抱國民黨,開展了國共及兩岸的新局。台灣人民在民進黨走台獨路線,眼見台灣就有可能和大陸對著衝突的時刻,胡溫體制抓住美國人制約台灣民進黨人,可說是懂得國際政治的運用。國民黨在二○○八年勝選後,胡溫體制展現更積極的兩岸合作與交流關係,台灣民眾都能感受到胡溫體制對台灣的善意。
習近平和李克強時代,目前所看到的是,習李體制忙於應付和解決大陸內部問題,用更多的時間去處理外交事務,對於兩岸關係,基本承續胡溫體制的認知和諒解。但是從他上台以後對台灣的一些談話,習李體制對兩岸關係,會展現更多的寬容和空間。這個態度來自習李兩人是中共領導人當中,和台灣人民有較多接觸的關係。
我們之所以總結大陸不同梯隊領導人對兩岸關係的態度,原因在於他們對兩岸關係的態度,確實會影響到兩岸關係的氛圍和發展。因為,我們覺得習李體制對台灣會採取寬鬆的態度,因此中共當局主導的「一帶一路」,只要具體落實辦法出現,我們相信台灣資金和企業參與的熱忱和信任會更多更深。
大陸其實可以對台灣做更多主動和積極的友善接觸和互動,當台灣面對如何參加RCEP的問題時,大陸大可以表現出,台灣若以WTO模式,申請加入RCEP,大陸肯定協助。因為,台灣在最後也一定能加入RCEP,因為台灣和RCEP的多數成員國都有深厚的來往和互信。
這些年來,大陸官方對台灣的態度,似乎已從中華民族感情、內部問題,移轉至大陸人和台灣人的區別,準國際式公事公辦的相互來往。這是一般台灣民眾的普遍感覺。早期即從出自心底的兩岸一家親,現在似乎淡薄許多。這或許是無可奈何的事。因為台灣事務確實已從情理移轉至法理,偏偏大陸的法理是中央和地方各吹各的調。
總之,兩岸關係必須在競合的世界發展情勢下,繼續往前行。兩岸的競合關係必然是存在,但大陸若轉變為利之所趨、益之所量來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,必然是無助於兩岸發展更緊密的合作與交流關係。中華民族的利益肯定高於一切,兩岸經常來往不應該是國際關係,必須彼此寬厚和忍讓對待。唯有選擇中華民族高於一切利益的態度和立場,兩岸關係才有可能朝向合的方向前進。

參考文獻
1.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》
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外交部、商务部等(经国务院授权发布),2015年3月28日
2. RCEP,MBA智庫百科APP

5,392 total views, 2 views today

台灣工黨就是愛分享,請協助我們這美好的理念分享出去